引言
在前来美国之前,有出国多年后回国创业的学长跟我说,出国最基本的是把语言学好,英语交流沟通没有问题。其次是把专业知识,技能学好,而最高一个层面是学习西方的文化和思维方式,从而形成一个多维度的思维体系。今天我也从这几个方面来讲述一下我来JHU攻读博士学位一年半时间里的一些就读体验。

语言交流
出国学习,最基本的目标是把语言的问题解决了。即使在国内托福考到了110,120,但是和英语母语的同学相比仍然有较大差距。当然,我也参考托福的“听说读写”,从这四个方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学习的经验。
一般来说中国学生的阅读能力没有太大的问题,但是写作上却常常有语法错误。在这一年的时间中,我也比较幸运写了若干篇学术论文,后来经同学介绍发现原来学校有免费服务的english language service,专门为国际学生服务,主要解决写作还有口语问题。一般大多数美国高校均开设有这样的服务国际学生的机构。这两个问题同时也是大多数国际学生问题最大的地方。
在写作服务中,native speaker为我的论文逐字逐句修改论文中的语法错误并润色,并告诉我哪些地方是以后需要注意的。例如中国学生最常见的错误就是三单,单复数,还有冠词问题。这是因为我们的母语中在写作中不存在所谓的三单,单复数,以及冠词,所以英语写作的时候通常也不会注意。此外,一些很大的问题是中文学术论文喜欢用被动语态,这在中文表述中很正常,但是在英文中,这却容易造成‘悬垂主语’的问题。有一些native speaker听了之后觉得没啥语法问题,但是总感觉有一些别扭。在几十次的润色修改之后,基本上自己写论文的时候也能注意到这些基本的问题了。
在把论文的基本语法错误修改完之后,科研导师就更多侧重于语言的表达的细节问题上。例如,描述别人更复杂的模型,使用complicated这个词有一些贬义的意思,而用comprehensive就只有褒义的意思。这一具体用词的细节问题更是令我印象深刻。
写作之外另一大难题就是口语。而我在出国的这段时间里也抓住一切可能的手段提高英语口语能力,首先是加入国际学生的午餐。在午餐吃饭的时候和多国学生相互交流聊天,而不仅仅总是找中国同学一起吃饭。在最开始的时候,其他英语母语的同学聊的很多东西完全听不懂,不仅语速快,有的时候聊起来美国本土的明星,没有生活一段时间的话完全不知道他们说的是谁,这也是文化上的一层隔阂。但是,这个时候重要的是自己主动去突破自己的舒适区,努力去尝试听明白他们说的是什么,并尝试说几句。此外,如果一开始对于这方面的英语口语锻炼比较感冒,可以尝试加入一些学校等组织的英语角,通常会照顾到国际学生的口语水平,并逐步提高。
在正常交流没有问题之后,英语口语中对于中国人最难以提高的可能是语调问题。由于中文本身每个字已经具有升降调,一般不会在每句话的最后通过不同的语调表明不同的意思。然而,英语却不一样,例如,英语中疑问句最后会是升调,陈述句一句话没有说完,最后也会是升调,让听众继续保持注意力。这也是中国学生的英语最常见的问题。在我出国之前使用aboboo软件练习口语的时候,语调的得分一直是最低的。所以在出国留学之后,一直注意英语母语的同学是如何说的,并学习他们的说话语音语调。其中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印度人虽然他们有的时候口音很重,但是他们和英语母语的同学一般交流起来没有问题,这是由于他们的英语语调把握的准,从而能够让别人抓住重点在哪里。
此外,在我刚到美国的时候,上课听力甚至有一些费劲。在第一年的时候,有一些老师会照顾到班里挺多的国际学生,放慢一些语速,但是一般到了第二学期老师的语速就会飞起来了。在这里最好的办法就是多听多练。对于中国学生一大难题就是听不懂印度人的口音,这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中国人需要首先把印度口音的英文翻译成英文,再翻译成中文去思考。而如果可以直接用英文去思考,将可大大节省其中的反应时间。这也是需要不断锻炼。在听不懂的时候,pardon,sorry,say it again都是常用的让对方复述一遍的办法,或者更夸张一些说my ear is not very good,等等也是一个让对方复述多遍的办法。通常情况下,对方也并不会觉得尴尬,就像我们中国同学之间有时候对方没有集中注意力听的话也会需要对方复述一遍。而这其中的困难,主要在于自己跨越自己的舒适区,去和同学交流。
在阅读上,中国学生的困难可能在于词汇量,而这同时也是听力上的一大困难。即使留学一年多后,也难以避免边读论文边查单词的窘况。在很多时候和别人交流听不懂别人说的东西,也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自己根本不知道那个词是什么意思。在这个时候,就不要害怕听不懂而不去听,而是主动去问,主动去查,从而解决问题。
专业知识
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上,中国和西方的工科教育体系有着明显的不同。中国现有的工科教育体系基本上继承了前苏联的工科教育体系,强调理论基础,强调数学基础,而西方的教育体系更侧重发散性的思维方式。
中国的基础教育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好的基础教育,在研究生留学阶段,身边的中国同学普遍基础较为扎实。在美国的研究生数学基础课,很多内容在国内一流大学的本科阶段已经学习过。而美国的工科专业的物理基础课,可能是国内高中物理的内容。在国内大一年级学习完的多变量微积分,可能在美国的高年级才授课。此外,中国学生的计算能力普遍较强。有时候大家计算过程都能明白,但是中国学生能够把结果算对,而其他学生可能经常会犯一些代数计算上的小错误。这得益于中国基础教育的题海战术,在高中阶段需要广泛刷题提高正确率从而在高考中脱颖而出,在大学阶段也需要刷题提高熟练度和正确率,从而在有限的考试时间内获得尽可能多的分数。
但是,有所得必然有所失。中国学生在这方面获得的训练导致中国学生在发散性思维上有所欠缺。在美国研究生的数学基础课中,所布置的作业通常会是对于课堂讲述问题的拓展,甚至和科研问题紧密相关。例如,上课讲述了偏微分方程的分类,课后作业中则对于Navier-Stokes方程及其若干简化版本进行分类;上课讲述了傅里叶级数,课后作业中即使用傅里叶级数求解欧拉伯努利梁的结构动力学问题;上课讲述了特征值特征向量,课后作业中更是拓展到了水动力学稳定性Orr-Sommerfeld中非正规算子中由于特征函数不正交引起的瞬态增长。然而,由于国内的很多工科类型大学中理科与工科分离,很多工科基础课程由数学、物理系专门从事教学的老师授课,其可能缺乏相应的工程应用背景,在作业题目中可能大多数仅仅是对于已有方法的重复与熟练,而难以发散至其他的应用场景。在美国的研究型大学中,每一位教授每学期都需要授课。其授课的过程中,作业中,很多地方都会结合自己实际科研中的问题,从而对于学生未来的科研、工程应用都大有裨益。
此外,在美国的研究生课程中,例如流体动力学中,很多问题均以文字描述给出,而不是以具体的公式。这在我刚到美国的时候,感觉每次作业最困难之处就是理解题目的意思。当我和授课老师讨论这一点的时候,其表示,在你今后遇到的实际问题中,不论科研问题还是博士生资格考试中,都不会有人告诉你具体的公式是什么样子,怎么用公式来描述问题,而是直接给你文字性描述问题。

随着我的科研不断推进,我也逐渐认识到通过文字描述一科研问题的重要性。在一些专业性期刊中,加入大量的公式描述,解决问题无可厚非。但是有的科普性期刊或者受众范围更广泛的期刊,例如nature、science、pnas,则要求作者能够用朴实的语言描述、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使用华丽的数学工具。在和同学们讨论作业的时候,我们喜欢在白板上面边写边讨论,但是实际的学术会议、交流中却不可能时时刻刻拿出白板来书写公式,而是需要口述自己的科研问题,科研方法,科学结论。这时候,在这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也让我对于使用文字语言描述科学问题上得到了训练。
总之,在专业知识学习上,一方面需要有信心,中国的基础教育在世界是遥遥领先的,另一方面,也需要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发散性思维和应用能力,以及提高使用文字描述科学问题的能力。
文化思维
在学好语言和专业知识之后,最难的就是理解西方的思维方式。例如,近期华为总裁任正非在公共关系战略纲要汇报会上讲话就指出:“我们要解决在西方遇到的问题,首先要充分认识西方的价值观,站在他们的立场去理解他们”。在我学习的时候,身边也有很多的例子,例如:我担任一门课程的助教,一位中国学生问我能不能用铅笔考试,我便去问另一个美国人助教,他觉得这个问题非常不可思议:难道不用铅笔吗?后来我才知道,原来美国人正常考试都是用铅笔的,这样子写错之后方便修改并且保持卷面整洁。理解了他们的文化,相应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在学习习惯上的不同,也让中国学生,西方学生有着不同的擅长的地方。在我这学期担任助教批改作业中,中国学生一般偏重计算的问题做的比较好,而西方学生则在一些需要直观感受的问题上更加出色。这一点可以从日常在讨论问题的习惯获得答案,中国学生更喜欢拿着纸和笔在桌子上写,而美国人更喜欢拿着中性笔在教室外面的白板上面描述和解决问题。有的时候即使只是问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也喜欢在白板上写写画画。这样的白板在办公室,教学楼,图书馆随处可见。这一方面可能是他们的文化习惯导致随处都配备了白板,也有可能是学校的丰富资源让他们养成了这一习惯。理解了这一学习习惯上的差异,也就明白了中西方学生各有所长的原因。

另一很大的不同在于写作模式:中文喜欢含蓄的给出一些引子,在中间穿插论述,到最后再给出结论和核心观点。而西方人写作则喜欢段落开头开门见山给出核心观点,而之后具体展开的总分模式。如果理解这一写作模式,或许可以解决很多学者在投稿英文期刊时的悲剧下场。
而美国文化中很强调的一个元素即为多元化,即通过包容各种文化、思维方式、从而促进综合实力的发展。例如,在一次特别难的流体力学作业中,我会其中一道题,身边的美国人会另一道题,身边的印度人会做另外一道理,把我们几个人的作业整合起来就解决了这份作业。但是,任何一个人只能解决其中的一个。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多样性带来的繁荣和社会的活力。我相信,如果一个人能够同时兼具东方西方的思维方式,那在今后的学术、职业发展中也一定会具有优势。
生活饮食
生活上,留学生中吐槽最多的则是饮食。民以食为天。西方的饮食和中国的饮食差距还是比较大:中国人喜欢吃豆制品,西方喜欢吃奶制品;中国人喜欢围一桌点几个菜大家夹着吃,西方喜欢各自点各自的,自己吃自己的;中国人做饭喜欢放多种香料,西方的菜只有咸、甜、油这几种口感。
其中,刚到美国的时候,大家吐槽最多的就是奶制品。例如:奶酪、芝士、奶油等等在国内通常只有西餐中才会用到的东西,在这里则几乎是家常便饭了。这些奶制品由于其超高的蛋白质以及脂肪含量,通常中国人的胃难以消化,从而产生饱腹、胀气等难受感。例如有一次吃芝士通心粉,很多同学觉得吃一口就感觉饱了。但是,如果理解了这些饮食的差异,也就能够理解中国人西方人体型上的差异。一般中国人体型在西方人眼中算偏瘦,而西方人体型在中国人眼中大多数偏胖,甚至有在中国难以看到的超级肥胖。此外,由于西方饮食的高蛋白,爱好健身的同学到美国之后甚至不需要吃蛋白粉。俗话说“三分靠练,七分靠吃”,高蛋白的饮食习惯对于健身达人也许是一个福音。尽管一开始并不喜欢高蛋白的饮食,但是逐渐也能够慢慢习惯,兼具中西方的思维方式可以从兼具中西方的饮食开始。

为了解决饮食习惯的差异,中餐馆是一个解决方案,但是一般开在美国的中餐馆比较偏川菜口味。重口味的中餐或许才能在美国有一定的市场。甚至有一次我在厨房做饭炸辣椒花椒准备炒菜的时候,美国室友对此赞不绝口。但是,事实上美国的中餐馆也有一定的本土化气息。例如,辣椒可能用美国本土的辣椒,而不是干辣椒,其中辣味还是有一定的差异;酸菜鱼用菲力鱼而不是常用的青鱼或者黑鱼。对于口味比较讲究的同学或许自己动手下厨是最好的选择。事实上,做饭可能并没有浪费太多的时间,反而是对日常枯燥乏味的学习科研的一个很好的调节休息。
总结
本文从语言交流、专业知识、文化思维以及生活饮食四点介绍了留学的就读体验。同时也给即将出国留学的同学一些学习生活上的建议。在语言交流上,突破自己的舒适区,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提高自己的英语表达交流能力,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综合提升,特别是写作和口语方面。在专业知识学习上,取长补短,学贯中西,在中国领先的基础教育基础上,充分吸收西方发散性思维方式,提高学术表达能力。在文化思维上,尊重包容,换位思考,打破思维定式。在生活饮食上,介绍了西方饮食和中国饮食的主要差异以及常见解决办法。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