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美国大学EA早申结果公布后,国内一片哀嚎。
不仅哈佛、耶鲁、普林斯顿等顶尖名校的录取率均低于10%,还达到了近几年的最低谷。
面对这种不利局面,中国留学生不禁发出灵魂拷问——要怎样才能让名校心甘情愿为我转身!
为了能在万千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成为招生官眼前最亮的崽,不少学生剑走偏锋,以非常奇葩的姿势,入驻顶尖学府。
-
一句话说100遍,就进了斯坦福
19岁的穆斯林高中生Ziad Ahmed希望通过自己的力量,唤起社会的对不同人种的尊重。因此,他在回答申请材料中What matters to you的问题时,复制粘贴了100遍Black lives matter(黑人的生命很重要)。
他不仅因此被斯坦福大学录取,还获得2016年普林斯顿种族关系奖,还被美国前任总统奥巴马亲自授予“美国穆斯林变革者”的荣誉。
-
高考落榜,热心公益,被哈佛录取
中国小伙小杨在高考失利后,利用半年时间在西藏整合当地公益资源,向社会募集5万本图书和15台电脑,赠送给18所当地农村小学。
这段经历让他成为哈佛有史以来录取分数最低的华人学生,在SAT2000分的情况下,被哈佛的经济系录取,并获得全额奖学金。
-
泡面吃够多,也能进名校
泡面达人王同学,励志尝遍各国泡面,而且真的靠自己的努力做到了。这段经历让他最终被美国排名第32位的罗切斯特大学录取。
招生官在录取通知书上写道:“在得知你对泡面的狂热以后,委员会和我都确信你会坚持到底,并且能作为罗切斯特的一员,成长得更加强大。”
-
沉迷游戏,依旧是赢家
打游戏是J同学最大的爱好,在LOL国际排名TOP 10,被视为游戏圈中的大神。
喜欢画面设计的他,在美国的教育专家Bob Patterson的指导和鼓励下,自己设计了一款游戏并在APP 商店上架。这也让他成功被南加州大学工程学院录取。
(Bob的申请指导,详见文末)
不过,难道招生官真的会因为申请者“沉迷游戏”、“爱吃泡面”这些原因而录取他们吗?
并不是,在这些表象的背后,体现的是申请者热心公益而展现出的责任心,抱负和担当,以及为了达成自己的目标而展现的执着、毅力、热情和探索精神。
其实,在美国顶尖名校的主要录取因素中,除了GPA、语言成绩等以分数衡量的硬性指标外,学生的软实力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而软实力中,最重要也是最容易被我们忽略的一点,就是人品性格的展现。
美国教育的初衷,在于培养一个“完整的人”。所以在教育的过程中,更加关注孩子人格的培养,更注重你是谁,而不是分数。
招生官需要通过学生所提交的个人陈述、推荐信等文书材料,判断学生的个性特质是否与学校匹配。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