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研究鸟屎提升石墨烯性能的论文于 1 月 14 日登上 ACS Nano,这可是纳米材料领域的权威期刊,影响因子达到 13 以上。论文的题目叫:“Will Any Crap We Put into Graphene Increase Its Electrocatalytic Effect ?”,换成中文就是:“啥破玩意(Crap 有屎的意思)都能提升石墨烯催化性能?”
在这篇新论文中,作者认真地将鸟屎和石墨烯掺在一起,并对属性做了对比分析。论文中称,将鸟屎换成任何材料,都能发表一篇类似的 SCI 论文,甚至喂鸟吃不同的东西,可以拉出不同的屎,进一步“提高”杂质催化剂的质量,从而产生更多的“鸟屎”论文。

那么,作者的初衷究竟是什么呢?如今,这篇论文的第一作者王璐,接受了 DeepTech 的采访,解释了这一研究的来龙去脉,以及对待科研的一些个人看法和态度。
“其实,开始就是觉得好玩。”目前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的王璐博士说道,“而且这并不是最近(2019 年)的研究,这篇论文写好都应该过去有三、四年了吧。”

“如果单独看这篇文章,以科研的角度来讲,其实连我自己都知道这篇文章也是一篇水文。”王璐很坦诚地解释道,“这是实话实说,因为文章所分析的内容是非常浅层的,并没有搞什么深入研究。自己发表的其他论文和研究结果也早满足了博士毕业要求。”
他表示,这篇文章在几年前写完之后也没想到要发表,自己本来都快忘了这事儿。但在 2018 年的中旬,博士时期的导师 Martin Pumera 联系到了我,希望我用闲暇的时间把“鸟屎+石墨烯”这篇文章整理出来。而 2019 年年初,Martin 在 ACS nano 发表了一篇戳穿皇帝新衣的重磅文章——“超纯石墨烯是一种不良的电催化剂”。
Martin 在文中直接点明石墨烯的电催化活性完全是依靠内部杂质而产生的。此前认为石墨烯的电催化活性好,是因为制备石墨烯的纯度不够,从而让一些金属等元素的杂质混入了其中。

所以,网上评论的“一开口就是老阴阳了”;还有文章中的表述:“有人可能会夸大其词地说,就算是人在石墨烯上吐口唾沫,它也会成为更好的电催化剂”,以及“在电催化领域石墨烯曾是一种神奇的材料,但现在已经不再神奇了,我们需要给它添加一些东西,让它再次伟大(MAKE IT GREAT AGAIN),这几乎成了一种范例。”内容,很多都出自于 Martin 教授这位学术界“老江湖”。
但其实,他本身也是希望研究人员能把关注重点放在更为有意义的研究上。
Martin 也通过王璐,向 DeepTech 解释了这篇文章的目的,他表示:这篇文章并不是很严肃,用鸡的粪便做掺杂是为了表明任何东西都有增强其电催化的作用。那为什么还要用化学物质来掺杂?同样,我也不会说鸡的粪便是一种有价值的掺杂剂。做这个研究本身的目的就是要揭露些很基础的东西——石墨烯的这种掺杂,然后去测电催化性是多么没有意义的事情。

“但目前太多文章都是按照‘鸟屎’论文的套路,掺杂一些不同元素,对比后发现有提高电催化性能的可能,再归结到协同效应或者基团结合的效果上。这其实推动不了对石墨烯电催化性的研究,Martin 希望人们能去深入探寻背后的理论。”他说道。
对于为什么就选择了鸟屎这个问题,王璐表示,其实当初导师提供了几种不同的掺杂物实验计划,但他一眼就发现了鸟屎。“毕竟我也感觉这个很有意思么,就选择了先掺杂鸟屎。”他说道。
不过,他倒是也认为,自己导师 Martin 在设计实验时,或多或少还是有些恶趣味在里面的。“否则也不会说,在 2019 年又把这篇文章改了许多,并且还投到了 ACS Nano。”王璐说道。
对于这篇文章,他也透露了一个细节:“ACS Nano 的审稿人和编辑们应该是经过了一阵子讨论的吧,因为从投稿到最后发出来过了能有小半年。尤其这篇文章的标题又那么直白,他们应该也是有所考虑。”

不止在国外,这篇论文也火到了国内。在被问及这篇论文在国内火了之后有什么反应,王璐表示,自己也很吃惊,根本没有想到会这样。结果朋友圈都被刷屏了,节奏被带得也过火了。
“我现在就一直缩着,什么也不敢说啊。”他很无奈地解释道,“有些自媒体就很过分了,我都被他们搞害怕了,莫名其妙的连照片都一起爆出来了。我的联系方式很好找啊,领英和学校官网上都能直接找到我,这问都不问就发。”


Martin Pumera 教授于 2006 年获得日本物质与材料研究中心(NIMS)终身职位,然后在 2010 年加入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其研究方向主要包括研究多种材料的基础电化学性质、纳米机器人、纳米材料的毒性等。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