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世界热点关注
年轻就要去留学

让全#武汉 #武汉肺炎 #新型冠状病毒 医护人员都吃上寿光 #蔬菜

 

 

最近新冠肺炎疫情让全国人民跟着揪心,好在老铁们纷纷向武汉伸出援手,有人出人、有物捐物。

 

而中国蔬菜之乡——山东寿光则快速调动各方力量,向武汉捐了350吨蔬菜。

 

中间虽然经历一些风波,这批蔬菜最终还是被投入了武汉商超市场,起到了平抑物价的作用。

        让全武汉医护人员都吃上寿光蔬菜       

现在这个非常时期,全国市场都面临蔬菜供应不足的压力,寿光却能一下捐出350吨,不可谓不豪迈。

 

这股底气从何而来?我研究了研究寿光,发现它并不简单。

 

让全武汉医护人员都吃上寿光蔬菜

 

武汉刚封城之际,社交网络上曾经曝出当地一颗大白菜卖到30多元的图片,虽然颇合情理,但仍然让人目瞪狗呆。

        让全武汉医护人员都吃上寿光蔬菜       

特殊时期,真的等不起。寿光先是一口气捐了350吨蔬菜不说,还拍胸脯保证28号起,后续10至15天,每天向汉供给600吨优质廉价蔬菜。

        让全武汉医护人员都吃上寿光蔬菜       

相较于某些能力弱鸡的慈善组织,寿光才是是真·闷声干大事。

        让全武汉医护人员都吃上寿光蔬菜       

当然,闷声干大事的前提是,寿光的蔬菜产业制霸全国独孤求败;

 

它和美国“大农村”加州、荷兰“绿港”兰辛格兰、西班牙的阿尔梅利亚并称为世界四大蔬菜区域优势中心。

 

蔬菜自信哪家强?中国山东找寿光。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中国蔬菜的年产量是8亿吨,单单寿光就有450万吨,占全国的0.56%。

 

别看数字不是很大。中国是农业大国,蔬菜种植地区不少;而寿光市面积2200平方公里,户籍人口仅110万,以一市之力扛起百万吨蔬菜生产量,瑞思拜了。

 

打开实时地图找到寿光,你能看到密密麻麻的蔬菜大棚,对于自带种菜天赋的中国人来说,看着有种稳稳的幸福。

        让全武汉医护人员都吃上寿光蔬菜       

寿光还不是单一品类的种植区域,这里的70万亩大棚,种植的蔬菜种类高达500多个,这还是从2000余个品类中跳出来的优质品种。

 

像是大蒜、西红柿、黄瓜这类大众蔬菜,寿光种植的品种都是全球领先,而诸如香椿、彩椒、芽菜等不那么常见的蔬菜,寿光也多有涉及。

 

不夸张地说,去寿光这些大棚逛一圈摘几手,就够午餐炒几盘素菜了,不带重样儿的。

 

由于交通便利,寿光的蔬菜源源不断地运往各处,尤以中国北方地区为多,可以说是供养了半个中国。

 

管中窥豹,北京1/3的蔬菜都由寿光地区供应。

 

帝都的旁友们都知道“北京新发地价格”是重要风向标,其实“中国寿光蔬菜指数”是更重要的探针——它有个风吹草动,整个北方的菜价都要跟着颤三颤。

        让全武汉医护人员都吃上寿光蔬菜 

△ 常有帝都网友为寿光的产量操碎了心

 

寿光菜价一变化,甚至到了可以直接上邻国新闻的地步。

 

2010年韩国因为气候原因致使制作泡菜的白菜等原料严重短缺,当地白菜价格疯涨3倍;吃不到泡菜,整个国都不好了。

        让全武汉医护人员都吃上寿光蔬菜       

韩国国内一度有个流行词“泡菜危机”就是这么来的。

 

彼时韩国民间商人从山东等地采购了5万吨白菜,寿光是重点产区。加上韩国政府放下架子临时取消了白菜的进口关税,方才用远水解了近渴。

 

社交网络上有个黑粉兼备的段子叫做:“山东济南,中国青岛,世界潍坊,宇宙寿光”,诚不我欺。

 

让全武汉医护人员都吃上寿光蔬菜

 

寿光位于鲁中北平原区,发展农业有得天独厚的环境、区位和历史优势,说人话就是天时地利人和。

 

但做成如今的蔬菜硅谷,靠的远不止这些。

 

从经济学角度看,现在的蔬菜已经属于广义上的经济作物;商品率高、地域性强的特点,注定了如今蔬菜产业高度倚赖技术,也需要专门化生产。

 

简单点儿说,还是那句老话: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天时地利人和,天排第一。农业受气温影响极大,蔬菜种植只有在适宜的温度才能达到最高投入产出比。

 

寿光最早靠大棚技术解决了天气问题。

 


让全武汉医护人员都吃上寿光蔬菜

△ 早期的“土大棚”

 

蔬菜大棚能够维持较为稳定的温度与湿度等指标——一来提高种植成功率;二来,就像提高餐厅翻台率的概念一样,大棚土地可以多轮种植,从而提高单位面积产出率。

 

我咨询了葱省的朋友,人家说,一年两熟的蔬菜,靠大棚能做到一年七熟。

 

方法总比困难多。上世纪70年代,寿光就采用“玻璃温室”的方法,在大冬天种出了黄瓜。

 

80年代初,寿光玩得更专业了,盖上大棚还不够,还在旁边烧炉子、造火炕来维持温度。

        让全武汉医护人员都吃上寿光蔬菜 △ 葱省朋友的回答相当硬核

 

至1989年,寿光的孙家集街道在老书记王乐义的带领下开始正式上大棚技术,随后推广到了全省。

 

大棚提高农民收入不说,也解决了老百姓冬天吃新鲜蔬菜的问题,尤其北方,再也不用像仓鼠一样疯狂屯菜了。

 

现如今寿光的大棚版本升级了好几代,硬性设施和软性技术都跟上来了。菜农管理着长达几百米的大棚都是正常操作,有个五六亩蔬菜大棚,每年赚二三十万不是难事儿。

        让全武汉医护人员都吃上寿光蔬菜

△ 打开短视频App,在线获得管理大棚的快落

 

大棚技术是寿光蔬菜点的最大的技能树。除此之外,寿光也不断引进来自荷兰等地的种子并进行筛选,找到适合培育的品类迅速种植。

 

这颇似互联网行业的“渐进式创新”,主旨都是“小步快跑快速迭代”。

 

寿光还把种子送到太空中,让射线作用使其基因变异,来挑选出能够增产提质的种子(这也是“宇宙寿光”的部分由来)。

 

技术需要前期投入,但明白人懂得,风物长宜放眼量。

 

风险与收益并存,更何况,回本儿确实不是什么难事。

        让全武汉医护人员都吃上寿光蔬菜

△ “不要看不起农民,技术含量也很高”

   

一般来说,产品经历过初始发展后,会相继进入质量竞争和效率竞争的阶段。质量竞争有技术扛,效率竞争阶段,还得加上管理。

 

提高效率,最直接的方法是统一标准,继而简化执行流程。

 

寿光先是确定蔬菜产品的统一标准。大蒜怎么种,白菜长到什么程度可以摘,都安排得明明白白。

 

简化执行流程靠的是机械化和智慧化——人家大棚里施肥器、臭氧机、补光仪一家人整整齐齐,远程遥控补光透气、浇水施肥不是啥难事儿。

        让全武汉医护人员都吃上寿光蔬菜       

国内农业因为历史文化原因,一直有经验学派的影子,日常操作以定性为主。标准的制定与流程的科学化,则倾向于用定量的方式进行主导,二者也是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

 

定量思路同时让寿光的蔬菜种植做到了“可控制”、“可预测”,比如说你种一颗萝卜,萝卜秧在每一阶段什么情况,要多少天成熟,出了问题怎么调整,都能够被轻松hold住。

 

比一些人说的“可防可控”靠谱多了。

 

都说山东人大老粗,农民大老粗,可山东农民的精益管理做得比许多企业要强得多。

 

接下来的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三连,应该也不远了。

        让全武汉医护人员都吃上寿光蔬菜

△ 智慧农业系统安排上了

 

蔬菜这样的农产品毛利率不高,精益管理是提高毛利的一个好方法。

 

但寿光还有杀招——渠道品牌。

 

我们经常能看到各个城市举办基于当地特产的展会。花博会、园博会、农业嘉年华等等数见不鲜。寿光做自己的“菜博会”也有20年了。

        让全武汉医护人员都吃上寿光蔬菜

△ 菜博会,硬核美学代表

 

做菜博会,一方面搭平台找渠道,集中力量办大事;另一方面便于吆喝,做宣传打响品牌。

 

既解决产业链上游和中游资源分散、流通环节层级多的问题,又能“占领用户心智”,提高知名度。

 

还能给本地旅游业服务业贡献GDP,美滋滋。

 

有学者对2016年寿光菜博会的经济效应做了模型统计,菜博会的直接经济影响是2.92亿元,间接经济影响是3.88亿元,合计约占2016年寿光市GDP的0.79%。

 

现如今,年轻人返乡搞农业创业是热门,寿光操作或许能给我们提供一点经验:

 

在战略上,眼光放长远,不要只望着自家的一亩三分田,要看到整个产业的走向,更要看到资源与产业的匹配程度。

 

在战术上,拥抱新技术,坚持专注,种菜这种很多人看来“赚个辛苦钱”的生意,因为长久的坚持与探索,也能成为财富收割机。

  

终极商业智慧,不仅藏在北上广CBD大厦里,也藏在宇宙寿光蔬菜大棚中。

 

 

参考资料:

《农业的麦当劳化及其超越——基于寿光蔬菜产业的分析》,孙旋旋

《农业会展对举办地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以中国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为例》,衣莉芹

《影响未来的新科技产业》,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未来产业研究组

http://www.bjd.com.cn/a/201904/19/WS5d130f8ce4b076c9383e4a61.html

 

PS:

 

刚刷了下奋斗在一线的武汉护士坑姐の微博,发现寿光蔬菜还没给前线供应上,坑姐蹲坑有难度,希望有关部门尽快给解决一下,求扩散。


让全武汉医护人员都吃上寿光蔬菜

 点在看,发现更多横财机会👇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留学世界网 » 让全#武汉 #武汉肺炎 #新型冠状病毒 医护人员都吃上寿光 #蔬菜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留学世界热点关注

支持我们加入会员
Chinese (Simplified)EnglishFrenchJapaneseRussianSpani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