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物君语-
东莞的麻涌(chōng)香蕉
才是水果界的大众情人
所有水果中,香蕉最解“懒人”心意。
跟妈妈们最爱劝你吃的苹果相比,香蕉不用削皮,不用切,甚至不用洗。只要慵懒地窝在沙发里,轻轻“撩拨”几下,金黄的外衣就缓缓脱落,露出象牙般洁白的果肉,送入口中不必大咀大嚼,碾碎了顺着嗓子就流到胃里。
▲你甚至可以不用手。 图/soogif

而在香蕉界,被亚热带海洋气候眷顾的东莞,阳光飒爽,水量丰沛,堪称香蕉种植的标准地区。住在东莞西北部的麻涌人,围海造田,在这片土地上围出了肥沃多沙的冲积平原耕地,造就了一片碧波万顷的“蕉林海”。
去麻涌,赴一万个香蕉之约
多年以后,蕉农们站在麻涌蕉林的交叉路口,准会想起父辈带他们参加香蕉集市的那个遥远的早晨。
▲2003年9月麻涌的香蕉交易市场,商人们特地从四面八方赶来此处,为的是买最物美价廉的香蕉。 摄影/刘在富
这里是南岭以南的海滨小镇,麻涌。数百年来,香蕉都是这片土地上最富盛名的物产,坐拥天时地利与人和,麻涌香蕉长得格外标致争气——果梳整齐端正,果指无伤斑,皮色呈富有光泽的金黄色。而又果糖充足,果肉甜糯,香味浓郁,和别处香蕉的确大有不同。
▲堆积在一起麻涌香蕉,层次分明,色彩丰润,美如一幅静物油画。 摄影/学文映像
东莞县志上明明白白地写着,明末清初东莞中堂蕉利村“芭蕉满海天”,清嘉庆年间则“蕉多出麻涌蕉利一带”。半世纪前,麻涌香蕉亩产达4400公斤,国家特地来颁发奖状。1987年,这个不起眼的珠三角小城乡,创造过香蕉年产量22吨的疯狂成绩,最昌盛繁华时,甚至远销苏联、加拿大、日本、朝鲜和中国香港。
▲丰收时节抱着香蕉的麻涌人。 摄影/王宇同

▲麻涌蕉林里的香蕉与蕉蕾,在麻涌人眼里,“蕉蕾煎蛋”也是不可多得的佳肴。 摄影/斯小乐
从“出蕾”到“收果”,麻涌人每一步都心怀虔诚。而在吃香蕉这件事上,又使出了让人脑洞大开的各色“花招”。
香蕉的“魔幻现实主义”吃法
就像东北人冬季“囤白菜”一样,麻涌人买香蕉,也是一捆捆往家里扛。青色的香蕉未经催熟,能贮藏许久,有空想到了摸几根来当零嘴吃;如果性子急,就把一大捆藏到米缸里,用香气“加速时间”,促成馥郁甜蜜的金黄。

麻涌人尤其记挂农历二月初二的麻涌“阿婆会”,这一天里,家家户户都会做香蕉薄饼出来供奉女娲娘娘,那是本地吃货们从童年一直馋到现在的节日。

香蕉薄饼做起来简单粗犷,奥义全在香蕉的香甜——把黄熟的果肉捣成蕉泥,放入糯米粉加水搅拌均匀,再倒入油锅摊薄煎香。当油脂的香气和果肉、面粉本身馥郁的香气结合,高温的激发,使得三者混合升腾而起;而面粉赋予原本软糯的香蕉以韧劲,香蕉的香甜猛烈而直接,软、韧、黏的口感使人欲罢不能。
▲炸香蕉也是麻涌香蕉吃法里的基本款之一。 摄影/学文映像
除了能引起无数麻涌人乡愁的香蕉薄饼,麻涌厨师们还做非常传统的紫菜香蕉糖水,紫菜往往带腥味,放少许姜以除腥,香蕉则要选更易入味的生香蕉,这道甜汤夜宵,从前多属于有钱农户;而水乡耕种的劳力们,则偏爱简单粗暴的蒸香蕉,蘸着白糖吃,既能当点心,也可做主食。
▲蒸过的香蕉会变黑,外形上不漂亮,但口感和味道上却更加温暖缠绵。 摄影/斯小乐

对于外地来的客人来说,香蕉碌鹅是颠覆认知的存在。东莞人最偏爱鹅,在“碌鹅”这种将鹅在汤锅里不断翻滚、烹煮入味的做法里,加入香蕉是麻涌人独特的妙想——香蕉易化,完满地融入汤汁之中,成为鹅肉的底色,粘稠而清甜的果肉,均匀附着在碌鹅的表皮。肉的肥美、果的鲜爽、汤的馥郁,尽在一锅之中。
▲香蕉碌鹅,突破了外乡人对香蕉食用的想象力。 摄影/斯小乐
香蕉,也是回不去的乡愁
蕉农们聚在一起时经常感叹:30年前,麻涌沿着河道往外是一片海,回头往村子看,是另外一片绿油油的蕉林海。在海与海之间,逐渐被时间划出了一道鸿沟。
30年以来,珠三角地区迅速崛起,东莞作为中国唯一夹在两个一线城市之间的城市,南面是风云激荡的“经济特区”深圳,西北边则为底蕴深厚的“千年商都”广州。麻涌这座毗邻广州的小镇,同样卷入了时代的浪潮之中。
▲东莞市麻涌镇华阳湖公园的清晨。 图/图虫·创意
▲麻涌街头,卖水果的小店,香蕉永远是主角儿。 摄影/斯小乐
▲香蕉市场里,交易已经不复当年热火朝天的盛况。 摄影/学文映像
▲市场上卖香蕉的蕉农。 摄影/学文映像
这是麻涌人搁浅在岁月里的故事,也是时间上回不去的乡愁。然而2019年的春天依旧潮湿,被台风刮倒的母蕉重新长出了蕉芽,关于香蕉的歌谣,依然有老人抱着怀中的孙子孙女,断断续续地歌唱。
除了东莞的麻涌
还有哪里的香蕉特别好吃?
– END –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