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世界热点关注
年轻就要去留学

线上语言课,线上实验室,线上科研可做,但不能瞎做。 #武汉肺炎 #新型冠状病毒 #武汉疫情 #COVID19

没法出门,对于想要完善活动列表的同学来说简直是当头一棒,特别是对需要到实验室进行实地调研的工科学生更是雪上加霜。

 

线上语言课,线上实验室,线上科研,仿佛是瞄准了申请生们手足无措的心情,涌进了市场。

但,线上科研真的有用吗?

 作者:Iris

责编:Sandy

线上科研可做,但不能瞎做。

疫情当下,活动列表将何去何从 

2020 年对于留学生来说是注定不会平凡的一年。疫情吞噬掉欢腾的春节和鲜活的生命的同时,也吞噬了多数人对生活的把控。Fear comes from uncertainty. 因为未来诸多的不确定性,大家开始恐慌。但是恐慌只让人停滞不前,带着这份敬畏把能把握的抓得更紧才能更坚定地走下去。对于 2025er 来说,牵挂抗疫战场在所难免,但不如记住对不幸者的愧怍,分秒必争,提升自己,以应对未来的挑战。

线上科研可做,但不能瞎做。

之前 Mirror 疫情相关的问卷显示,45.32% 的 2025er 课外活动有受疫情影响,科研更是首当其冲,因为没有办法到实验室或者实地调研,很多同学转而开始考虑线上科研。线上科研就是完全通过网课跟指导老师联系,通过网络做研究,并且最终得出自己的结果的一种新式科研模式。之前我参加过一个程序语言相关的线上科研项目,从一个参加了线上科研活动之后回头看的角度来说,我不是很推荐大多数线上的科研活动,因为大多数花钱就可以报名参加的线上的科研活动性价比都并不高

线上科研可做,但不能瞎做。

给你 1001 个
不要交钱去线上科研的理由 
 

针对性不强,含金量不高

 

首先,线上科研对于部分同学来说针对性不够强,含金量也不一定像同学们想象的那样高。线上科研的流程大多数是学某一种东西,然后写一篇 “论文” 作为结束,或者做一个结课 project。一般来说,学生只能在机构们提供的科研项目里选自己感兴趣的,而机构的项目一般都更关注热门科目。有些同学在还没有定专业方向的时候可能会觉得所有的项目都可以尝试,但是针对性不强的项目在申请 profile 里很难帮助申请生塑造个人形象。

并且,在没有 lab,不能直接上手获得很多科研需要的一手数据的时候,这种线上学习基本可以被免费的公开课代替。比如想学 CS 的同学可以活用 YouTube,哔哩哔哩等视频网站,一方面能自学,另一方面看这些视频很能激发相关的兴趣,比课堂的气氛更随性。线上课程的 project,在这种兴趣的引导下也很容易自己实现。我之前有一个朋友,就是自己用 python 随手写了一个模型,进学校之后跟教授闲聊时候提起来,教授了解了之后,直接安排他去做 python 入门课的 TA 了。

线上科研可做,但不能瞎做。

再加上以本科之前学习程度写出的、没有实验数据支持的 “论文” 可能很难被称为论文,基本上只能说是 learning journal。这些论文很难向大学的招生官强有力地证明学生在某一方面的专长,更多的是在展示一种热爱。除了发表这样的论文之外,多学一些本科会学的课程,比如说大多数同学都可以学一下 Calculus,进学校之后有机会可以联系相关教授去考 placement test,哪怕没有 placement test 也可以在发现自己水平远高于当下这个班的时候及时跟教授讲,一般情况下合理的跳课申请都不难通过,以此可以省下很多之后的时间,在大学里面找更好的发论文的机会。

对申请的有效帮助不大

 

其次,线上科研对于申请的有效帮助可能会跟宣传的效果有偏差。线上科研宣传的优势大多数是可以获得某学校教授的推荐信。但是,之前我跟一个关系不错的教授聊天的时候,他提到决定一封推荐信效力的并不一定是写这封推荐信的人到底是谁,而更多的依赖于写这封推荐信的人对自己学生的了解程度,因为教授不了解的话就没有办法切实地夸你,所以也就没办法体现你的优势。

线上科研可做,但不能瞎做。

之前我的一位 phD 在读朋友也跟我讲过,她申请的时候 GPA 没有很大优势,但她找的教授给她写的推荐信里面对她赞不绝口,写出了 “如果我能聘她做我的 phD 学生的话,我早就这样做了” 这样最高级的评价,而这封推荐信也成功帮助她直接拿到 phD offer。反观线上科研的推荐信,因为时间太短,所以过程中老师跟同学很难有深入的了解,大多数同学完全可以把这宝贵的推荐信机会留给关系更密切的老师。

需要较强自控力

 

线上科研的另一个问题是,需要较强的主观能动性和自我管理意识。我本人因为当时还在忙很多其他的事情,所以没有完全跟着上每一节线上课程,虽然是有无限次回放,但是学习效果会差很多。

线上科研可做,但不能瞎做。

下课之后跟老师的联络相对来说也没那么方便。比如说我回看课程录播的时候,没办法问任何课堂上概念不清的问题。一般情况下我都会攒着跟作业问题一起邮件问老师,常常是几天才会有回复,而我的问题已经自己解决的差不多了。联络机构也不一定能很快解决问题,因为机构跟老师的联络方式与同学很多时候没有很大差别。我们也出现过录播课有时候因为技术问题很久也拿不到的情况。

线上科研可做,但不能瞎做。

如果线上科研是唯一的选择 

线上科研在申请中最后的效力一定程度上受到以上这些问题限制,但是疫情当前,不能出门,对于很多同学来说线上科研仍然是一个选择。如果选择线上科研的话,首先,机构的选择要注意。名气大不一定代表着质量好,尽量看一看他们的评价,从知乎等等第三方了解一下别人的真实感受之后再做选择。

更重要的是项目的选择,选择的项目需要为你 profile 里面呈现的申请生形象服务,不要因为现在暂时没有什么好的活动就病急乱投医,选了跟自己原先线路不同的活动,反而让自己的活动的主线不清晰了。课外活动的作用是向大学展示你在学习之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所以每一个活动都要围绕展现申请人格来来展开。一个名气大但是不适合的活动,效果远不如一个实实在在体现你 personality 的活动。

 

线上科研可做,但不能瞎做。

所以,在参加线上科研的时候,不仅要看它提供的项目的内容是否足够独特,既能体现个性,和免费课程有差异化,还要看这些机构会不会组织学生做自己一个人不能做的项目,比如商科的一些活动,需要最终合作做一个提案的 presentation 等。线上科研过程中,尽量跟上每一节直播课,紧跟进度,有不会的问题尽可能课上解决,不要留到课下。

线上科研可做,但不能瞎做。

有那个钱不如自学 

没有在线上科研中找到合适的项目的同学也可以尝试自己进行 independent study,或者提前学习一些跟大学专业相关的内容。如果仅仅是为了一纸机构颁发的证书或者所谓的导师推荐信,没必要参加一个线上科研项目,这一纸证书的含金量不一定能比得上自己探索所能展现的对某一学科的热情,这封推荐信也不一定真的是你想要的那一封。

相比较而言,自学不仅能省下报名参加线上科研的钱,甚至也比线上科研更好接触。想学 AP 的同学可以从 Khan Academy 的免费课程开始看起,有不懂的内容可以把关键字放在 YouTube 里搜索,大部分知识点都会有各种各样短短几分钟的讲解视频,能用跟课堂不一样的方法理解一些问题。比如 3blue1brown 讲解的很多 Calculus 问题深入浅出,角度神奇又好懂。

线上科研可做,但不能瞎做。

知道自己想学什么课程的同学可以在 Coursera/网易公开课/edX/bilibili/YouTube 上搜索关键字,这每个平台上都有大量的免费大学公开课。Coursera 和 edX 上也会有一些付费课程。这两个网站主要提供免费且高质量的大学公开课,比较像 MOOC 这一类平台,整合了大量教育资源。试听或者旁听大多数课程基本是免费的,但如果想要网站出示证书,把课程转化为学分,需要付相应的费用。

我在高中的时候用 Coursera 上过一些天体物理相关的入门课,课程后面设置了配套的小 quiz,上完课立刻就能检验学习成效。第三方网站上的课如果搬运的不全,可以去找学校的官网,在学校的网站里有时候可以找到更完整的课。

如果想试着学一些大学水平的东西,提前适应大学课堂,但并不确定要学什么,可以试着上 MIT open course 这类大学自己的公开课网站上找一些课试听。MIT open course 的课程系统又全面,还有很多其他大学也有类似的 open course 网站,善用谷歌,在家也能上梦校。

无论选择上面的哪一种课,最重要的是保证每天都有学习的时间。可以自己给自己设计一张课表,在家里也有规律地学习,按计划坚持直到完成设立的小目标。比如,学编程语言可以做一些小的项目,准备 ap Calculus 的可以做一些真题,或者学某一种外语的同学可以准备入学后参加 placement test 等等。

线上科研可做,但不能瞎做。

自学的一个问题是,学习过程中的困惑不知道问谁。很多人会因此想要尝试小班化的线上科研,很合理。但是,自学过程中的自问自答是大学生活中一定会遇到的。因为再小的班级也不可能指望教授像中学老师一样把知识揉碎了填进学生脑子里,很多问题就是需要自己找答案。这种自己通过搜索引擎找到答案的能力跟科研能力的重要性差不多,也是相辅相成的。

 

自学过程中没有真正的弯路,每一步都有不同的收获。顺着 Wikipedia 的 citation 找到更权威的网站,顺着一个 pdf 的网址找到整套 pdf,收藏自己用着很顺手的网页,这些小技巧都跟日复一日的找资料过程分不开。

线上科研可做,但不能瞎做。

招生官不是在选最好的活动

而是最好的你

隔离期间,躺在床上刷着手机为远方的哭声焦躁不安基本于事无补,平添心理负担,长时间不学习还会影响之后的学习状态。趁着在家里哪儿都不能去,即使不做线上科研,也可以把之前想学没时间学的东西补一补,或者准备准备之后的考试。2025er 是时候可以开始申请夏校了,2025er 还是可以准备 ap 考试。

无论是线上科研,还是别的任何活动,都只是让招生官能更清楚地认识到这薄薄 profile 背后藏着一个什么样的人,招生官不是在选拔最好的活动,而更多的是希望找到有独立思考,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也有行动力把自己想法付诸实际的学生。所以,如果任何人做一个活动的理由是 “我列表里好像缺一个这样的活动” 的话,就可以再想一想,你究竟想要给梦校展现的是什么,是一个大众认可的活动列表,还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你自己。

 

赞(1)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留学世界网 » 线上语言课,线上实验室,线上科研可做,但不能瞎做。 #武汉肺炎 #新型冠状病毒 #武汉疫情 #COVID19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留学世界热点关注

支持我们加入会员
Chinese (Simplified)EnglishFrenchJapaneseRussianSpani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