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一则Fecebook热帖引起网友关注。
一名在澳洲留学的中国留学生在网上公开发帖招女友,并且表示希望对方是漂亮的白人女孩,提出要是处女,会顺从他等等一系列要求。
甚至在文中一开始就称自己非常富有,拥有保时捷、玛莎拉蒂,房产…
什么?都9102年了,丢人都丢到国外去了?
据悉,该中国留学生年龄24岁,目前正在澳洲莫纳什大学(Monash University)就会计专业。
莫纳什大学名气不小,是澳大利亚规模最大的密集研究型大学,2020年QS世界排名第58位。
药剂学与药理学专业常年位居亚太地区第一位,莫纳什商学院亦排名全澳第一。
学霸也疯狂?
该校有一个名为“MONASH Love Letters”的Facebook账号。
成立的目的是为了在校的学生可以在其中提交匿名情书,向喜欢的人表白。尤其是希望可以帮助学生们建立一个联系的渠道,不错过那些在讲座或是走廊上遇见的心动男孩女孩们。
初衷可以说是非常浪漫美好。
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个账号的主页,确实有不少正面、积极向上的帖子。
或是寻找某个心仪女孩,或是说一些对恋人的真心话。
看起来,就像是所有大学生都会做的事情,没有什么异样,能让人感受到青春的荷尔蒙。
在这当中,有一则帖子就显得非常突出了,是一则招女友的广告。
发帖的时间是2019年11月28日,来自一位24岁的中国留学生。
文中介绍了他自己的情况以及对未来女友的要求,几乎句句不离钱。
这位留学生先是在一开头就表明自己要寻找的是当地的白人美女,希望和对方开展一段长期严肃的关系。
紧接着,强调自己非常富有,拥有保时捷、玛莎拉蒂这样的豪车。还讲述父母为他在澳洲买了公寓。
“我有点矮。但我觉得我是个好人。我将支付我们所有的约会,包括一起国际旅行。”
(帖子完整的中译)
第一部分炫耀自己的财富也就罢了,也是可以理解希望吸引人的心理,这本来没什么。
问题就在第二段!
他提出了种种对未来女友的要求,包括希望对方是漂亮的当地白人女孩,18岁或19岁最好,身高170cm;要是处女,并且要顺从、诚实以及崇拜他。
然后告知如果谈恋爱,他会支付所有的费用,女孩只需要爱他就好。
WHAT??不说的话我以为这些话是来自哪个油腻猥琐的中年男子之口。然而这却是一个24岁的中国留学生所述,实在是让人目瞪口呆。
国外网友们也吐槽不断。
听起来这家伙想要宠物而不是女朋友:
即使你通过这篇文章找到了某人,相信我,那也不好,因为任何人在读完这篇文章后想和你约会都只会看钱:
他写了一篇文章,列出了他讨厌的财富,因为他显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东西来夸耀自己吧:
“爱我不爱我的钱”,但是大个子已经用了95%的篇幅去谈论他的钱: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显然这位中国留学生不仅一直企图通过金钱去吸引女孩,而且还强调了要找的是年轻漂亮的白人女孩。
这当中,是否已经折射出了对女性的某种不尊重和亵渎?是否有种族主义?以及那些唯利是图的龌龊的想法?
这则中国富二代澳洲留学生在澳洲公开征白人女友的事情背后,实际上折射出中国社会对于女性的某些消极态度与观点。
同样是一个在德国的中国男留学生,他写道:“中国女性现如今不会做饭且十分物质主义,缺乏智慧,凭借的只是死记硬背。
每一个我约会过的白人女性都比中国女性更独立,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国女性没人想要,白人女性热衷于健身,中国女性则只待在家里看电视剧。”
这种赤裸裸的歧视中国女性的言论实在让人十分气愤!甚者,是来自一位中国男留学生之口,更是让人心寒。
对此,百事集团的董事长兼CEO卢英德(Indra Nooyi)女士提出了反驳,她公开称赞中国女性“撑起了中国社会的大半边天”。
卢英德女士是印度裔,印度同中国一样有着根深蒂固的父权制和厌女主义,卢英德女士出生于南印度婆罗门贵族家庭,年少时为逃避包办婚姻,怀惴500美元孤身闯荡美国,多年坚苦奋斗,终成美国商界举足轻重的女性领袖之一。
中国是百事集团最大的生产地,她曾经多次深入中国工厂,也同许多中国女企业家有过密切接触。斯言公平中肯。
这背后实际折射出了,中国社会对于女性的消极态度,在部分中国男性眼中,女性被视作民族资产,丧失了做为“人”的资格。
这位中国男留学生的言论,事实上,我们每天都能在电视新闻上听到,这正是我们的媒体传达给社会的针对女性的消极态度。
“缺乏智慧”的中国女性“凭借死记硬背”发明了青蒿素,惠及广大亚非拉发展中国家,拯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获拉斯克医学奖和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却被中国科学院拒之门外。
说到改变世界的中国女性,难忘中国首位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屠呦呦老先生。
在BBC“偶像”栏目的个人简介处,关于屠呦呦的形容是“在艰难时刻仍然秉持科学理想”、“砥砺前行亦不忘回望过去”、“其成就跨越东西”。
是一代伟大的科学家。
(图源:天下杂志)
1930年12月30日,屠呦呦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
1951年,她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生药专业。
1955年毕业后到卫生部中医研究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前身)中药研究所工作至今。
屠呦呦在医学领域的成就不光是中国的骄傲,也代表着世界级的水平。
她发现、提取的青蒿素,为世界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抗疟药。
如今,以青蒿素为基础的联合疗法(ACT)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疟疾治疗的最佳疗法,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
(图源:时代周刊)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委让·安德森如此评价屠呦呦的贡献:
“屠呦呦是第一个证实青蒿素可以在动物体内和人体内有效抵抗疟疾的科学家。她的研发对人类的生命健康贡献突出,为科研人员打开了一扇崭新的窗户。”
当诺贝尔奖的消息传出来之后,中国上下都沸腾了,屠呦呦本人却表示,“没有特别的感觉,有一些意外,也不是很意外。”
站在领奖台上,她说:“这不仅是授予我个人的荣誉,也是对全体中国科学家团队的嘉奖和鼓励。”
事实证明,这样的话不只是说说而已,行动上她也是这么做的。
诺贝尔奖金一共是为46万美元,折合成人民币是300多万元。
屠呦呦将其中200万元分别捐给了北京大学医学部和中医科学院,成立了屠呦呦创新基金,用于奖励年轻科研人员;其余的钱主要则支付她的家人到瑞典领奖的相关费用等。
(图源:美联社)
即使这个世界再浮躁,总有人在静下心来做事。十几年如一日地重复着同样的事情,只为了治病救人。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医者仁心”吧。
普林斯顿大学教授颜宁指出中国科学院女性院士屈指可数,然而,在美国科学院的华裔院士里面,女性比例是高于男性的。
不是中国女性“缺乏智慧”,而是因为在中国,身为女性严重缺乏机会。
(图源:观察者网)
2019年4月30日,美国国家科学院公布了2019年新增院士名单,其中包括100位美国本土院士,以及25位外籍院士。
在25人的名单中,华人科学家占了4位。
其中,就有普林斯顿大学雪莉•蒂尔曼(Shirley M. Tilghman)终身讲席教授、结构生物学家颜宁。
“年轻”、“漂亮”、“女科学家”、“微博追星”,是女神,也是女神经病。
1977年,颜宁出生于山东莱芜,是十足的学霸。
小时候,她从来没有在家写过作业,因为在学校都写完了。
回到家就是听听广播,看看星星,想想宇宙。
“宇宙外面是什么样子?宇宙是无穷的,什么是无穷?”
(图源:tech.gmw.cn)
颜宁生性浪漫,喜欢文学、电影、诗歌,目标是北大中文系,未来想做一名记者。
但不巧的是,在文理分科时,她被老师拉回了理科班。
不过是学霸,到哪里都是学霸。后来,她去了北大隔壁。
2000年,颜宁从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毕业,并被授予“清华大学优良毕业生”称号。
随后,她远赴大洋彼岸,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攻读分子生物学博士学位。
(图源:搜狐)
博士毕业后,她被聘为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当时颜宁只有30岁,已经是清华大学最年轻的教授和博士生导师。
2014年,她首次解析人源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1的晶体结构,引起全球科学家的瞩目。
次年,她在《Nature》上发表文章,并获国际蛋白质学会“青年科学家奖”、“赛克勒国际生物物理奖”。
2016年,又因为在蛋白质结构方面的突出贡献,颜宁入选《Nature》杂志评选的“中国科学之星”。
2017年,离开清华,接受普林斯顿大学的邀请,成为该校分子生物学系雪莉·蒂尔曼终身讲席教授的职位。
2019,获得“魏兹曼女性与科学奖”,被评为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图源:news.jstv.com)
科学世界无门槛,科学世界无性别,这是颜宁信封的真理。
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颜宁只相信实力。这份实力无关年龄,无关性别,更无关家庭。
华人女性的坚毅和才华,一次次地打动着国人的心。
在中国科研事业飞速发展的今天,包括屠呦呦、颜宁在内的数以千万计的女科学家活跃在中国各个科研领域。
据统计,女科学家占到中国科研人员总数的30%,为中国的科技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其研究成果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等世界级科学大奖,国家科学技术奖等国家级科学大奖,以及各种类型的奖励和荣誉,让我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图源:中医中药网)
都9102年了,男性的思想就请不要停留在大清女性“裹小脚”的时候了吧。也不看看,大清都亡了多少年了!
时代在变,确实,很多男性的观点也变了,不再认为“裹小脚”美。转而,变成了一味推崇“网红瓜子脸”,大胸,细腰,长腿…
拜托,不否认美有很多种形式,但是中国女性的美绝不仅仅是脸小胸大。
除去外在,越来越多的中国女性在时代的洪流中追逐自我,追求个性,丰富学识,在各个领域不断奋斗,散发女性之美,成就独一无二的人生。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