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浏览知乎的时候,我看到了这样一件事。
一位家长无奈的表示,自己的女儿在美国读小学三年级,很聪明也很爱读书。但是她十分反感大人表扬她聪明,一旦有人夸她“Know it all”便会激烈回应“我不是!”。
不光是孩子自己,当你询问一名美国学生优点的时候,他们可能会说出很多擅长的事,而“成绩好、读书多”总是会被放在最后,甚至有些难以启齿,“学霸”似乎代表着“无能”。
这是为什么?什么时候“聪明”竟成了一种错误呢?
Jock总是万人敬仰,Nerd只能角落悲伤
在美国的校园文化中,的确存在着一条鄙视链:Jock站在顶端,而Nerd处于末尾,这两种人是截然相反的存在。
Jock外向开朗,擅长体育,人缘好,可能有些自大;而Nerd是那些可能对某一知识领域非常在行,但缺乏社交能力、内向害羞的“书呆子”。
而这种标签越来越多的被贴在“不爱说话”的亚裔孩子身上。
除此之外,纽约时报也曾发表过文章表示:在美国校园尤其是美国高中的“鄙视链”中,除了上述两个标签之外,还有以下角色:
Poser:喜欢模仿人缘好的人,为了融入集体愿意做任何事。
Cheerleader:通常为女性,外表迷人,活泼开朗,比如拉拉队长。
Emo/Goth:喜欢穿黑色、迷恋哥特等暗黑亚文化、认为自己与众不同。
Preps:来自富裕家庭、穿着精致,将来可能考入名牌大学成为社会中上阶层的学生。
Loner:没有朋友的边缘人物。
一所学校里,Jock和Cheerleader几乎是校园地位最高的学生,享有的权利最多,给予的待遇也不错。而Nerd则不同了,作为一个只会读书的“书呆子”,在美国校园里似乎只能是低位的存在。
在许多校园影片中也是如此,成功的、受欢迎的甚至是拯救学校的都是自信开朗强大的人,而被救助的永远是瘦瘦小小的、带着眼镜抱着书的学生。
许多孩子不愿意被人称呼为“Know it all”,甚至不愿意被别人称赞聪明,因为在他们看来,聪明、小百科等称号代表着“死脑筋的人”,这种人是不会有朋友,也不会受欢迎的。
过度解读的“社交主义”,产生了“反智之风”
近几年国内一直都在挂着猛烈的“情商教育”之风。
“成绩的好学生不一定有成就,情商让孩子更强大。” “孩子没出息,获取情商是根源!” “你认识的人,决定了你的未来!”
不可否认情商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在如此狂轰滥炸的“科普”下,家长们纷纷开始过度解读,并且全力去培养孩子成为一个“情商高、会社交”的人。
可渐渐地一种“反智”情绪出现了,社交似乎变得比学习更重要,亲戚和熟人能带来的好处比自我学习要多得多。
所以当孩子们出来读书的时候,家长们总在耳旁孜孜教导:
“多条朋友多条路,总有用得上的时候。”
“人脉=金钱+机会+工作+未来,上学时候多认识几个人出来有用。”
“多参加活动,多实习,多和上司搞好关系,比埋头加班强”
是不是感觉味道有些变了?
美高所希望的,是通过社交互动带来的集体锻炼、协作能力的提升,带来的是新观点和新视角的扩展。
在家长们的过度解读下,社交变成了人脉积累,社交主义也成变成了人脉崇拜。
在人脉崇拜下,读书似乎显得没那么有用了。
在家长的“教导”下,不少学生把“交朋友,搞人脉”当成了头等大事。
对导师、组长点头哈腰,有求必应,对学长学姐面面俱到,只要一叫不管是上课还是休息随叫随到,教室打扫卫生、聚会跑腿打杂样样不落。
每当被问起时,总是觉得“现在帮小忙,以后他们帮大忙!积累人脉总是没错的。”
结果呢?
等到期末的时候才发现本应该用来考试复习的时间全都花在了社交上,想从学长学姐那里要些重点却得不到消息;
临近毕业想要实习的时候发现除了聚会打杂没有做过别的,而学长学姐们的时间都用来组织和从事更有意义的事情,想参与其中发现自己能力完全不够。
兜兜转转,身边剩下的朋友也都是和自己一样的平平凡凡的普通人而已。
同样的道理放在美国,也是如此。
想进入啦啦队,想进入体育队,跟着又是锻炼又是帮忙的,然而并没有那么强的身体素质,训练一会儿便气喘吁吁跟不上节奏;
想变成“万人迷”“辩论高手”,却没有相应的口才和能力,强迫着自己开口却磕磕巴巴的,别人越注视越脸红,恨不得躲到背后去。
要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不擅长的事,为了弥补缺点而努力是好的,但是花大量时间去勉强自己做不擅长的事,对自己的长处疏于练习,事倍功半不说,还只会变得越来越平庸。
比起强行融入,身处异乡也能够找到令自己感到舒适的生活方式,得到自己想要的成长,这才是最重要的。
在美留学的孩子,是多读书还是多社交?
对于这个问题,有位同学直接发到了知乎求助。
被浏览了三万多次,收到了200多条回答。许多同学表示自己也曾同样为此迷茫过。
下面的高赞答案回答的很好。
Work hard, be nice, good things happen.做你自己。
如果你不是个很social的人,那么就好好读书。 如果你觉得世界这么大,有这么多有意思的人,那么就多去接触。
没必要去强求融入美国社会, 就如你所看到的,这是个diverse的社会,要宽容的多。无论你怎么走都可以。
没错,做你自己。
如果你选择读书:有个有趣的调查显示,成功的成年人,几乎都声称自己在高中属于“书呆子”。
对于“书呆子”来说,意识到读书和社交并非全部的人生,却也是很重要的事情。所以尽全力去读书,去钻研和发展真心喜欢的事情;当然在闲暇之余也不排斥去社交。
但比起受欢迎,他们更想追求的是另一件事情——聪明。
这不仅仅意味着在学校得到好成绩(虽然某种程度上这也挺重要)。他们真正想要的是,能够设计奇妙的火箭、写出漂亮的文章、理解编程原理。
一句话,他们想要做伟大的事情。
所以为了让他们因为“受欢迎”而放弃读书投向社交的怀抱是不可能的。这也是为什么离开学校以后,真实的世界却能友好地对待这些人的原因。
因为到了社会上,好玩、合群、关系不再是决定一个人价值的衡量因素,自己行为能够带来的真实价值才是最重要的。
如果你选择社交,那也完全没问题。
那些知名领导者身上拥有的口才、行动力、策划执行力是通过不断实践和反复练习得到的。通过社交活动,他们会见识到更广阔的世界,结识到更优秀的人才,由此来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
有一点要注意,他们在进行社交活动时,可不是毫无条件毫无底线的,他们深刻的明白既然“牺牲了成绩”那么就要在“社交”上更努力,那些低俗无用的活动是不在计划名单上的。
为了策划好一场大型活动,可能也要熬上半个月的时间进行沟通策划;为了结识更好的朋友,自己也要不断的学习和提升,这样才能够有资本站在同一个水平上进行信息交换。
并不是所有的啦啦队长都受欢迎,并不是所有的活动组织者都被人尊敬。无论是学校还是社会,没有真本事的人很快就会被击倒,再也无法起来。
写在最后
永远,永远不要让环境成为限制孩子发展的枷锁。
无论孩子处于何种教育环境下,选择何种发展方式,作为家长要做的就是支持。
当他可以抵抗住环境压力,全心全意的投入到自己喜欢的事情中,并且为此日夜奔波不停奋斗想要取得成绩时,是十分可贵的精神。
这个时候最忌讳的就是过分强调他的“短处”,以此用力的去打击他,逼迫他改正,强迫他去学习。
在全力冲刺的情况下被家长打击的孩子很容易因此而自卑,轻易的放弃了在别人眼中难以得到的成绩和天赋,像一个初学者一样去学习自己不擅长的事。
没有进度还要备受指责,无论是从身体上还是精神上,都是一种折磨。渐渐地,像文章开头的小女孩一样,以自己的优势为耻,是十分令人悲伤的。
许多家长会考虑,最好的教育是什么?
最好的可能没有固定,但最坏的教育一定是走向极端。
有些家长会盯着孩子缺少的部分一直“疯狂强调,疯狂补习”,希望以此弥补孩子的缺陷。
然而不管是中国教育还是美国教育,一直以来全力培养的都是足以面对未来社会风雨的复合型人才,尽管有各自强调的点,但是并不是另一边完全放任不管。
因为无论是成绩还是社交能力,都缺一不可。
没有成绩,许多事情便无法开始,没有社交能力,许多事情则无法延续。
读书读到深入,在某个领域学到顶端,自然而然的吸引志同道合的人,也会受到大家的欢迎;而一直都能十分受欢迎的人身上,肯定是某项技能十分突出或者某种特质惹人喜爱。
无论是选择哪一方,只要全力以赴,都不是失败者。
就让孩子们自由的绽放吧。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