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世界热点关注
年轻就要去留学

中国两会,关于即将到来的大放水,官员和经济学家吵翻了天!

[responsivevoice_button voice=”Chinese Female” buttontext=”收听文章”]

大家读完顺手点下上方的“广告”,就是给留学世界网最大的鼓励和支持了。

授人玫瑰,手留余香。

这次大会人们最关注的就是未来的经济刺激计划,有传闻规模可能高达十万亿。

问题来了,钱从哪里来?

按照传统的方式,自然是发债,但是目前的情况比较难,一是大家现在都捂紧了钱袋子不愿花钱,二是十万亿确实比较大发行起来也有困难,但是目前的形势是经济一定要刺激,怎么办?

财政部发话了:要实行财政赤字货币化,简单来说就是直接让央行印钱发债一印解千愁

央行一听财政部想要甩锅,当然不干了,立马表示反对,于是一场官员和经济学家的争论开始了。

– 1 –

先来看看各方的观点:

刘尚希(财政研究院院长)

▋ 财政赤字货币化是风险权衡的选择

今年一季度全国GDP下降6.8%,中央政治局会议用两个“前所未有”来描述和判断当前的形势,可以说是非常精准的。

而且财政实际上到了非常困难的地步,疫情冲击下,各地的税收大幅度下滑。半数以上省份的地方财政收入下降幅度超过10%,同时又有大量的刚性支出,如抗击疫情、救助企业和贫困家庭,部分地区为了恢复经济发放消费券等等。这些都是必须要花的钱。在这种形势下,地方支出在不断刚性化,收入却在急剧减少。

所以当前的问题并不是说基于什么理论,而是要从现实出发。当前的现实情况是,风险已经非常大了,从全球来看已经是在一场危机之中。在这个非常严峻的形势下,再按照过去的套路,就无法以应有的政策规模去应对这场前所未有的冲击,无法去应对这场前所未有的挑战。

所以,我觉得可以用发行特别国债的方式,适度地实现赤字的货币化,把财政和货币政策结合成一种新的组合,以缓解当前财政的困难,也可以解决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畅的问题。如果央行可以提供5万亿的赤字货币化,有利于解决当前面临的严重的社会公平问题和经济启动难的问题,有利于实现中央确定的任务和目标,所以我认为“财政赤字适度货币化”是当前条件下一条很现实的出路

至于大家担心的通胀问题,从 2008 年以来的观察表明,货币存量的变化几乎难以影响消费物价。还有部分人担心央行独立性的问题,央行作为一个机构的独立性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都是相对的,央行的独立性还是要看国家的整体需要,央行并非“国中之国”,更像是一个央企。

先应对生存风险,再考虑发展问题。如果在这个时候拖泥带水、犹豫不决的话,以后风险会更大,不能排除有暴发危机的可能。我们甚至还可能错过因为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给我们国家带来的宝贵的时间窗口。

大会前夕,关于即将到来的大放水,官员和经济学家吵翻了天!

马俊(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

▋ 要守住最后一道防线

“财政赤字货币化”的本质是:政府在财政入不敷出的情况下,不是通过“借钱”(如向市场发债)的方式来为其财政赤字提供融资,而是靠自己“印钱”来为赤字融资

更直白一些的“赤字货币化”推崇者认为,这些发给央行的债是不需要还的,政府也事实上不需要付利息,即使要付利息也可以再从央行借钱来付。

通过“借钱”还是“印钱”来弥补赤字,听上去只差一个字,但其对宏观经济、财政可持续性、金融稳定的长期影响却有天壤之别。

如果开了“财政赤字货币化”(即印钱弥补赤字)这个口子,就从根本上放弃了对政府财政行为的最后一道防线(约束机制)

历史上许多曾经允许财政向央行借款和发债度日的国家都发生过恶性通货膨胀,国民党时期的中国、70-90年代的智利和秘鲁、最近的委内瑞拉等都是例子。

政府一旦丧失“纪律”,从中长期来看,可能导致如下恶果:

一、如果央行被迫为赤字提供大规模融资,会导致货币长期超发,就可能导致通货膨胀

二、货币超发即便不导致严重的消费物价上涨,也会导致资产价格(尤其是房地产)的泡沫,而房地产泡沫会严重挤出实体经济,并引发金融风险;

三、如果赤字货币化引起货币超发,且超发程度比他国更甚,就会导致该国的货币贬值

四、“赤字货币化”机制一旦建立,会反过来鼓励财政过度负债,就可能引发国际市场对政府债务可持续性的信心危机,国家主权债的信用评级可能因此下降,融资成本上升

五、“赤字货币化”意味着政府部门、且只有政府部门的债务不需要偿还,导致整个经济的生产率和增长潜力下降。

盛松成(中国人民银行参事)

▋ 中国目前不宜采取财政赤字货币化

当市场完全失灵时才需要实行财政赤字货币化,中国显然还没到这个地步。

而且《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二十九条明确,央行不得对政府财政透支,不得直接认购、包销国债和其他地方政府债券。有人认为,法律可以修改。殊不知这一法律规定不仅是中国沉重的历史教训的总结,而且也是西方国家上百年货币政策实践的经验

当前我国货币政策调控正在由数量型向价格型转变,贸然实行财政赤字货币化,容易引发市场信号混乱、价格扭曲、货币超发、财政失衡,埋下系统性风险隐患。不同于海外的深度衰退,中国经济也在逐步转“危”为“机”,目前没有必要实现财政赤字货币化。

– 2 –

说说我的看法吧。

1、我支持提高财政赤字,目前的困难局面确实需要财政更加积极有作为。

这应该是所有人的共识,不用再讨论,区别就在于钱从哪里来?

支持财政赤字货币化的人认为,如果钱从市场上来效率太慢,传导机制也不好,从个人和企业那里来反而会减少消费和生产,特殊时期,不如直接由央行印钱,反正上个世纪末我们也不是没这么做过。

反对财政赤字货币化的人认为,这么做会让我们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相对独立的货币政策毁于一旦,如果再度沦为财政的提款机,那么中国央行的改革事实上将会陷入倒退,短期可能有效果,长期就是动摇根本,无异于饮鸩止渴。而且经济实际情况并没有查到需要财政赤字货币化的地步。

2、我自然是反对财政赤字货币化的

大家知道财政没有约束、借钱不需要还造成的后果有多严重吗?这是有历史教训的。

往远了说,上个世纪末1993年,央行就是财政的提款机,长期以来为各级政府的财政赤字买单,对于当时的政府而言,这一切都太简单了,只要一个行政指令就可以让人民银行印刷钞票了。

于是造成了货币超发和通货膨胀,上了年纪的人应该能有记忆,1993-1994年物价高涨,食品价格涨了34.1%,当年的通货膨胀率达到21.7%。

后来怎么解决的?朱镕基痛下手来治理通胀,直接紧缩货币供应量,三年之内物价指数降为2.8%。

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法》颁布,中国人民银行不得向地方政府、包销国债和其他政府债券,成为法律。

往近了说,各地方的城投公司没有约束的融资,造成了现在地方债务高企的局面,地方到底欠了多少钱,据说财政部也不十分清楚,隐性债务太大,这个还没解决,又打算不受约束了。

历来喜欢不受约束的赤字,最后都会出现问题,财政官员嘴里所说的“纪律”会在第一次打破之后一次次再被打破,我是没有什么信心,花钱谁不爽呢?我也停不下来。

– 3 –

我们要从更深层次来理解这次论战

刘尚希院长的话中还有一层意思,就是现在底层老百姓,农民工、小微企业和个体户都很困难,印钱首先也是要解决他们的困难,这就给“赤字货币化”戴上了一个道德高帽,占据道德制高点。

这其实是我们要担心的民粹主义倾向。

民粹主义的表现就是追求短期的效应,通过印钞来短期改善普通民众的生活,而长期来看会损害国家和民众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发展

我们分析过,历史上那么多例子,比如阿根廷、智利、委内瑞拉这些陷入拉美陷阱的国家,都曾经这么干过。

对于我们这些普通民众,财政赤字货币化本质其实就是一种铸币税和通货膨胀税,受影响最严重的就是普通人,大家不要被一时的蝇头小利忽悠了。

最后一句:财政部门,守点底线(yao dian lian)吧!

就这样。

大家读完顺手点下“广告”,就是给留学世界网最大的鼓励和支持了。

授人玫瑰,手留余香。

赞(1)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留学世界网 » 中国两会,关于即将到来的大放水,官员和经济学家吵翻了天!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留学世界热点关注

支持我们加入会员
Chinese (Simplified)EnglishFrenchJapaneseRussianSpani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