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有这样一句话:先有哈佛,再有美国。
因为1776年美国独立建国的时候,哈佛大学已经成立140年了。当时,几乎所有的美国独立运动的先驱都毕业于哈佛大学。
从1636年建校至今,哈佛大学一共培养出了8位美国总统和161位诺贝尔奖得主。它甚至还造就了当今世界上最成功的两位“辍学生”:微软的创始人比尔盖茨和Facebook的创始人扎克伯格。
其实,哈佛在最初建校的200年里,并没有这么厉害。由于哈佛是由最早在美国殖民的一批清教徒创立,所以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哈佛的领导者都是由神职人员担任,课程设置也带有浓厚的基督教色彩,和现实社会严重脱节,学生没有选择的权力,更别说学习的热情了。
那么哈佛究竟是如何成为今日的哈佛的呢?这恐怕要从哈佛的第21任校长,被罗斯福总统誉为“共和国第一公民”的查尔斯·w·艾略特说起了。
1869年,35岁的化学家查尔斯·艾略特担任哈佛大学第21任校长。一上任,他就提出,哈佛的教育必须“覆盖全人类的知识”。
-
艾略特将哈佛大学从原先狭隘的宗教信仰中解放出来; -
课程从70多门急速增加到400多门; -
学生可以自由选修政治、文学、艺术、哲学、经济、历史等更各个领域的课程; -
教师从49名增加到了278名,他们鼓励质疑和争辩,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
他还出版了“哈佛经典”系列,囊括了人类历史上各个学科领域最重要的著作,代表了“一个现代文明人所必须知道的那些知识和素养”。
真正的人文教育,是引领一群孩童,突破由事务主义引起的短视,来到星空之下,整个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历史、数学、物理、生物、心理,象星星一样在深蓝的天空中闪耀,大人们手把手地告诉儿童,那个星叫什么星,它离我们有多远,它又为什么在那里。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